-
科卓簡介
-
北京科卓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綜合性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總部設立在北京通州區聯東U谷產業園。公司本著嚴謹、規范的態度嚴格執行國家現行標準、規范及規程,奉行“科學嚴謹、獨立公正、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價值觀和“質量第一、信譽第一、服務第一”的企業宗旨,竭誠為廣大客戶服務。 ...
北京科卓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電 話:010-56370730 010-56370731 010-56370732 傳 真:010-56370730-5 E-mail:kezotest@163.com 地 址:北京市通州區環科中路17號15A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國內火電廠建造了大量的脫硫、脫硝裝置,以及進行了升級改造,但是,有的裝置環保效果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環保設施沒有得到專業的運行維護。
●“治霾產業基金”在投資某個項目前,先評估這個項目,根據經濟和環保效益的高低,來決定投資與否。這樣,投資人雖然對環保項目的直接投資熱情不高,但是愿意把資金投到“治霾產業基金”。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社會資本匯聚到環保行業,投放到環保項目中去,從而解決環保企業、環保項目融資難問題
●目前,大氣治理行業的技術研發不夠市場化,比如一些博士畢業進入“體制內”之后,研究課題及方向會受到限制,研究成果不一定能夠滿足大氣治理的需求
目前,盡管大氣治理行業在國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看好,但實際上這個行業仍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主要業務收入來自于工程,第三方治理、特許經營等業務服務仍然占比較低。業內人士表示,在大氣治理行業,現在的龍頭企業一年利潤也不過1億元。
根據中國電力聯合會發布的報告,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簽訂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合同的機組容量1.15億千瓦,占煤電機組裝機容量的13.9%;簽訂煙氣脫硝特許經營合同的機組容量3300萬千瓦,占煤電機組裝機容量的4%。
對此,環境保護部燃煤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北京國能中電節能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白云峰認為,大氣第三方治理要實現迅速發展,必須在人才、金融和技術3個方面都實現市場化運作。
人才:能否打造環保行業的“藍翔”
當前國內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與環保企業的技術需求并不匹配,建議籌建專業環保學院,打造一個社會化公共環保人才平臺
記者:大氣治理需要專業化人才,目前行業內專業技術人才狀況怎樣?國內大學培養的畢業生能否滿足市場需求?
白云峰:由于大氣治理行業的專業性比較強,當前優質人力資源依然短缺,隨著第三方治理市場的發展,全行業將會更加缺乏環保專業技術人才。
同時,我在工作中發現,當前國內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與環保企業的技術需求并不匹配,我認為,環境工程的畢業生更適合從事環境規劃、環境評估等工作,而環保公司更需要懂得機械、電氣、土建和自動化的綜合性人才。
記者:針對當前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與環保企業的技術需求不匹配,以及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您有何建議?
白云峰:從國能中電的實踐看,我們已經累計為10余家電廠安全運行維護15萬小時,需要技術工人800多人。
為此,國能中電正在與美國MRT、浙江大學、盤古智庫、西安培華學院等多方合作,籌建一所專業的環保學院,計劃打造一個社會化的公共環保人才平臺,做環保界的“藍翔”,為行業內培育更多的技術人才。
資金:建立“治霾產業基金”,匯集社會資本
銀行等投資機構不能判斷項目預期效益,不敢投資環境治理行業,建立“治霾產業基金”,先評估項目再決定是否投資,吸收社會資金
記者:政策允許民營資本、外資進入環境治理行業,目前銀行等投資機構的投資熱情怎樣?
白云峰:盡管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規定了民營資本、外資進入環保行業的渠道,但環保企業、環保項目融資難的問題仍然存在。我認為,環保項目融資難的根源在于銀行、投資機構對于環保領域不熟悉。
很多投資人想向環保行業投資,他們卻不了解環保項目、技術以及環保專業團隊。他們不能判斷項目預期效益,所以不敢投進來。
記者:怎樣使投資人更了解環境治理行業,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環保行業?
白云峰:為解決環保項目融資難問題,國能中電建立了“治霾產業基金”,基金在投資某個項目前,先評估這個項目,根據項目的經濟和環保效益高低,來決定投資與否。
這樣,投資人雖然對環保項目的直接投資熱情不高,但是愿意把資金投到“治霾產業基金”。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社會資本匯聚到環保行業,投放到環保項目中去,從而解決環保企業、環保項目融資難問題。
據我了解,某煤炭企業旗下擁有多家電廠,為達到新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兩年內要投入十幾億元,給排污企業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對第三方治理公司來說,壓力也很大。
通過“治霾產業基金”的結構設計,排污企業只要出資1億元,便可以撬動10倍以上的投資,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治霾產業基金”可以利用行業專業性吸引社會資本,相信治霾基金等金融產品的引入將給環保行業帶來很大發展機會。
科研:建立市場化的社會研發平臺
大氣治理行業的技術研發不夠市場化,應建立能夠反映市場需求的社會化科研平臺,對所有熱心環保科研的博士開放,對研究課題不加限制
記者:據了解,當前由于市場化程度低,研究成果不能夠完全滿足大氣治理的需求,您認為應該如何提高科學研究的市場化程度?
白云峰:目前,大氣治理行業的技術研發不夠市場化,比如一些博士畢業進入“體制內”之后,研究課題及方向會受到限制,研究成果不一定能夠滿足大氣治理的技術需求。
針對這些問題,國能中電正在建立一個能夠反映市場需求的社會化科研平臺—博士后工作站,計劃今年下半年掛牌,對所有熱心環保科研的博士開放,并且對研究課題不加限制,盡量反映大氣治理技術的市場需求。
記者:以企業作為科研主體提了多年,但進展緩慢,國能中電在環保科研管理方面有哪些創新?
白云峰:國能中電成立了研發中心,沒有編制人數限制,根據科研需要,隨時向社會招聘科研人員,還設立了“院士工作站”,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
國能中電與日本昭和公司聯合研發了鈦板煙囪防腐技術,可以將工期縮短至原來的1/5,造價降低1/3~1/2,在國能中電投資的小型熱電廠得到應用,達到預期減排效果。
國能中電承擔了上海外高橋第三電廠的脫硫項目,截至目前,已經穩定運行兩年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4月,外三電廠脫硫裝置出口排放的SO2濃度平均值穩定在15mg/m3左右,遠優于燃氣SO2的國家排放標準(小于等于35mg/m3)。
此外,國能中電推出多種污染物協同脫除系統—“環保島”,可將脫硫、脫硝和除塵等環保裝置無縫集成,多種污染物協同治理,既提升了環保裝置的潛力,又可以統一優化、合并共用系統,大幅降低投資成本和系統能耗。環保島系統可以實現燃煤機組整體的近零排放,目前已經在中信錦州等多個項目成功實施。